日前,在以“学会主导型期刊平台建设路径”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表示,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果,但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学会主导型期刊的平台建设方面仍待提高。
现场照片
魏均民介绍,学会主导型期刊的平台建设是我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周期内容之一,对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增强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中国业务总监赵永前介绍,期刊出版是IEEE主要业务之一。目前,IEEE共出版200多种高质量期刊,涉及计算机、电力能源等领域,与国内单位合作出版30余种期刊,其中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期刊12种,在相关学科领域名列前茅。IEEE Xplore(学术文献数据库)平台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旗下核心的学术数据库。文献总量已超600万篇,内容涉及期刊、杂志文章等。IEEE出版了全球电气电子工程和计算机领域所有文献的1/3,这一比例在学会出版部门中非常突出。
中华中医药学会信息部(期刊管理办公室)主任厍宇从学会期刊集群建设出发,分析了期刊集群建设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必要性。她表示,学会期刊以“服务”+“学术生态圈重构”为核心,探索特色刊群建设的模式,为我国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创新思路。在学会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学会已自主建立英文期刊集群的平台全流程出版服务平台。由于中文刊和英文刊在责任使命和传播路径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英文期刊分别采用不同的平台,目前正处于试点探索阶段。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文献中心工程师万晓燕介绍了由该中心牵头成立的整合生物学期刊集群。在期刊出版和投审稿方面,目前植物学会和植物所自办的7种期刊作为集群平台的核心,3种中文刊已实现系统数据融合与稿件互转功能;3种英文刊使用ScholarOne系统统一管理。下一步,集群将引入AI与大数据深度分析服务,提供AI智能审稿和编辑助手及多语种翻译等功能,目标是建成跨领域、跨地区、跨机构的国际一流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集约化的出版与运营,提升集群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在谈及提供定制化、多元化的学协会合作时,威立 (Wiley)中国区战略合作与创新总监李晶表示:“Wiley的独特优势在于合作,通过赋能学协会,使其多元化业务成功。”Wiley近60%的期刊是与学协会合作。许多合作已持续十年以上,体现出共同成长的历程。目前,已有超过850家这样的学协会与Wiley合作出版。随着合作时间延长,深度合作伙伴在多个维度提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期望Wiley协助解决。过去十年,Wiley通过自身能力建设,逐步构建起满足学协会多元化需求的专业能力体系。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分享了数智时代医学科技期刊平台生态与服务体系。他指出,集群化是出版体系发展的关键方向,其背后涉及技术集约化和未来可能的商业集团化。他表示,平台治理和发展应聚焦用户体验、数据驱动和敏捷发展能力。具备优质平台资源和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这也是近年来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是当前及未来国家建设的重点方向,涉及数据治理等方面。